牢记院士三句话永不生病|肿瘤

(编辑:ng 日期: 2024/12/25 浏览:2)

  受访专家: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 程书钧

  长久以来,人们在抗击肿瘤的征途上举步维艰。近年来,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———快乐。俗话说,笑一笑,十年少。那笑 一笑能不能让“肿瘤君”滚蛋呢?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。他从科学视角 告诉你,好情绪是如何打败肿瘤的。

牢记院士三句话永不生病|肿瘤 牢记院士三句话永不生病

  你生气,就给了癌细胞高兴的机会

  “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———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、发展,更会对肿瘤病人 的治疗有重大影响。”程书钧解释说,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“好公民”,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,不听从“组织”安排,肆意生长、掠夺资源、排挤正常细 胞,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“毒瘤”。而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,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。

  2010年,世界顶尖科学期刊《细胞》发表了一篇论文。研究者将遗传背景相同的小白鼠分为两 组:一组在比较大的空间生活,里面有迷宫、玩具、房子、滑轮等玩具,小白鼠可以玩耍、交流,被称为“快乐小鼠”;另一群则放在固定的小空间内,作为对照 组。一段时间后,科学家对两组小白鼠诱发肿瘤(黑色素瘤、胰腺癌等), 结果发现,“快乐小鼠”诱发出的肿瘤比对照组小很多。这证明,良性的精神刺激对肿瘤 有抑制作用。科研人员提示了一条神奇的“抗癌通路”:大脑皮层良性刺激会使得海马区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,进而影响自主神经(主要是交感神经),然 后通过影响脂肪组织达到抑瘤效果。简言之,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,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。

  “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处在恶劣的心境下,对身体的危害更大。”程书钧向记者提供了 一组科研数据:研究发现,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,约有55%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,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17%;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,这一 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。另一项研究表明,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,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22%。国外还有研究者对肿瘤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,受干预组病人的 存活时间为36个月,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者仅为18个月。“可见,人的精神状态及整个宿主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。”

  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,同样是查出了肿瘤,有的人被吓倒了,天天待在家里胡思乱 想;有的人想得开,每天去公园锻炼,四处旅游。后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远大于前者。”程书钧说,肿瘤细胞发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,在这段时间内叫癌前病 变。如果心态好、饮食平衡、生活习惯健康,整个机体状态就能保持平衡,这些潜在的肿瘤就不容易发展起来;如果遇到生活打击或者经常闷闷不乐,癌细胞可能就 会迅速发生发展。

  情绪好,就可能和肿瘤和平相处

  《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》显示,恶性肿瘤发病率35岁~39岁年龄段为 87.07/10万;40岁~44岁年龄段几乎翻倍,达154.53/10万;50岁以上人群占全部发病的80%以上;80岁达到高峰。从数据可以清晰看 出,50岁以后肿瘤发生风险大大提高。程书钧解释说,一般来说,50岁以后人体从强盛开始走向衰弱,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都在逐渐下降,使得肿瘤发生率迅 速提升。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肿瘤也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。”程书钧同时指出,每个人的心理状态、生活方式、饮食习惯等不同,衰老的进程也不一样,对肿 瘤的发生都有影响。

  程书钧说:“以往治疗肿瘤就是开药、开刀,以期杀死肿瘤。这当然没错,但我们要从 ‘治疗病人的肿瘤’逐渐过渡到‘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’,也就是要治疗人这个整体。如果人这个宿主垮了,那肿瘤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,效果是有限的。”肿瘤治 疗是综合性的,要对心理、环境、生活方式、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。

  老百姓口中有个肿瘤的“1/3”说法:1/3病人死于癌症本身;1/3病人死于过 度治疗;1/3病人是被吓死的。程书钧认为,这个说法虽无科学依据,但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———老百姓对肿瘤有一种特殊的惧怕心理———这会增加精神压 力,不利于疾病控制。“没有人说得了心脏病或糖尿病被 吓死了,却偏偏把肿瘤提出来。”程书钧说,很多人查出肿瘤后就特别恐惧,进入了焦虑抑郁状态。有时医 生的一句话、家属的一声叹息,都可能严重影响病人的心情。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,抑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高22%。这不免让我们反思,人体和肿瘤之间必须要有 个“你死我活”的决斗吗?

  程书钧说,肿瘤与心脏病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一样,都属于老年衰退的慢性病。高血 压、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吃降压药、降糖药,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药,肿瘤也一样。如果能平和地看待肿瘤,将其看成一种普通慢病,人体和肿瘤就能处于相对平衡 的状态,加强抗病能力。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肿瘤医学界普遍认可的“带瘤生存”理念。

  肿瘤防治要从娃娃抓起

  调查显示,中老年群体是最关注健康知识的,但目前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呈年轻化 趋势。程书钧呼吁,预防癌症应战略前移,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相关教育和知识普及,教会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好的生活方式。“疾病防控应是全生命过程的, 到了五六十岁再来做这件事就晚了。”

  程书钧认为,首先,科学工作者要通过社区科普讲座、媒体传播等途径,不断向公众传 播科普知识,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老百姓。正确认识肿瘤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。其次,医生要关注病人的精神状态,“见病不见人”是必须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 区。再次,病人自己要振作起来,不能仅仅依靠医生,而要积极配合治疗,认真生活,做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,比如出去游玩或者做公益事业。这些都是医生所 不能替代的。

  从国家层面来讲,程书钧呼吁,肿瘤的康复治疗要引起重视。三级医院的肿瘤科医生要 看很多病人,还有科研任务,想做到关注每个病人的心态、生活方式还比较难。这需要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,比如一些社区医院就可以从事康复工作,加强病人 的精神和营养指导。另外,家庭是最好的康复环境,家属有责任为病人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。

  三句话构建积极心态

  程书钧告诉《生命时报》记者:“实事求是地讲,我的心理状态一般,并不比别人高明,我调整心态的方法,不外乎三句话———总结自己,学习人家,耐心调节未来。”

  第一句: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,调整自己现在的生活。 遇到事情,先想想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,结果如何,整理出来,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。“我特别爱运动,平时经常爬山。我以前住8楼,20年来坚 持不乘电梯。常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注意保护关节,但我很自信,觉得自己的关节没问题,结果最近关节开始不适了。”程书钧说,老了不能过分自信,还是要关爱身 体。

  第二句:通过看书、读报、交流等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,然后再去实践。 “我常看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科普书籍,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能帮助自己的书。”程书钧强调,人一定要多交流,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,积极参与各 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文娱、旅游等活动。老年人必须走出小环境,进入大自然,加强与环境和人的交流对健康极有好处。

  第三句:自我改变要有耐心,不要操之过急。 人的很多习惯是一辈子养成的,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解决。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有距离,但要坚持下去。另外,凡事不可以要求过高,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,量力而行,尽力而为。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满足,别老觉得自己啥也不行。

  程书钧提出,从精神状态来说,人最好永远不要退休。即使离开了现在的工作岗位,也 要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。“我并不是要求老年人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、挣工资,而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的本领,换一种方式去发挥余热,继续奉献给社 会。与此同时,老人的身心也能保持在积极状态。”程书钧解释说,如果人在精神上退休了,就会失去价值感;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,生命处于停滞状态,身心机能 都会下降。

  他建议,国家可以建立一些老年基地,给老有所为者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。在这里,音 乐家可以教人唱歌,画家可以教人画画,科学家可以做科普。知识层次不高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发挥作用,比如身体好的大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做志愿者,照顾老弱病 残;会修水电的、会理发的老人,可以义务帮忙。当然,这些都需要政府、社区来推进。(生命时报记者 张杰)